各系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以学院遴选推荐、学校评审的方式提前启动第三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遴选申报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要求
(一)基本要求
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拟认定类型有“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五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依照《“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规定开展课程推荐认定工作。
申报推荐课程须为普通本科高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
申报推荐课程须于2022年1月31日前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教学要求见后述该类课程申报条件),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此前参加过首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但未通过认定的课程,须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在上次推荐之后至少经过一个完整教学周期的改革实践方可申报。在2020年春季学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采用在线方式进行授课的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如符合教改设计理念并取得预期效果,可视为完成一个教学周期。
课程可由主讲教师个人申报或团队负责人牵头申报。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团队主要成员只能参与申报1门第三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须为我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团队主要成员必须为近5年内讲授该课程教师,师德师风好,教学能力强,积极投入教学改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必要的技术支持人员可作为团队主要成员。
(二)具体要求
1.线上课程
(1)课程须在开课平台(指提供面向高校和社会开放学习服务的公开课程平台,如: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堂在线、智慧树等)上线,在2022年1月31日前经过2个学期或教学周期实践检验,课程第一期上线开课时间不得晚于2021年7月31日,且有相当数量的选课量、在线互动数据良好,具有可追溯的学生在线学习记录。
(2)课程负责人须为我校正式聘用的教师。申报的团队主要成员须为平台显示的授课教师。
(3)课程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特征:开放、共享,有必要的教学支持服务。课程构建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课程知识体系科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方式合理,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应用。课程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往年认定的同类课程有明显差别。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4)通过课程平台,课程提供在线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学团队及时开展在线指导与测评,按时评定成绩。各项教学活动完整、有效,按计划实施。学习者在线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充分,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自主式与协作式学习。
(5)在高校和社会学习者中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应用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示范引领性强。
2.线下课程
相比传统面授课程,线下课程应在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鼓励线下课程充分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成果,有效运用智慧教室以及线上优质资源开展教学改革。
3.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在符合基本要求基础上,课程须基于自建在线课程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1)鉴于第三批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类一流课程是否仍按专业类申报以及可申报的专业类暂未明确,所以鼓励有条件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积极准备申报。
(2)申报条件
①应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且具有可追溯的学生在线学习记录。贯彻“能实不虚”的基本原则。
②应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单元,符合实验教学培养目标,纳入本专业教学计划,不少于2个课时(建议不超过6个学时)。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且教学效果优良。
③仿真设计要体现客观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应着力于还原真实实验的教学要求、实验原理、操作环境及互动感受。
④应为包含多门课程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专业课程、应用相关知识通过自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设计型实验及以学科或行业发展前沿问题为选题,以学生自主设计为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洞悉、探索学科前沿,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研究探索型实验。
⑤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验操作或者不同的探究行为产生反馈,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学生能实际参与的交互性实验操作步骤须不少于10步,能在这些步骤中体现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杜绝学生不能实质参与的演示性实验,以及不符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验证性实验。
⑥应基于具有开发、修改、传播、售卖等授权的软件或完全自主研发的软件进行开发,拒绝使用基于有使用范围限制的免费版或盗版软件开发的课程申报。课程的教学设计须具有原创性。
⑦有效链接网址应直接指向该实验,且保持链接畅通。
5.社会实践课程
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非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鼓励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推荐原则
(一)质量为本、注重实效。严格遴选标准,重点考查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严把政治关、学术关、质量关,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确保认定课程经得住检验;注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关注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情况,以及使用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取得的学习成效。
(二)分类推荐、优化布局。线上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应突出优质、开放、共享等特征,并配套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要因课制宜,强调课程内容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并具有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课程推荐须考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一流建设点布局,推动课程建设支撑专业建设。
三、推荐程序
(一)2021年申报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未通过认定的,自动进入备选课程,届时根据最新要求更新材料(此次无需提交材料),申报类型和申报级别根据第三批课程申报通知的名额指标及要求适当调整。
(二)2021年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拟公示名单中的课程,全部作为国家级备选课程,请按本通知更新、提交材料。
(三)非上述两种情形的,按下述程序推荐:
1.教师个人申报(2月11日至3月3日)自通知发布日起,学院积极开展宣传动员,教师个人根据通知精神,填写申报材料,并于2022年3月4日(周五下午5点之前)向学院提交申报材料(电子版请发送至邮箱liu_bing_yuan@163.com,同时纸质版一式两份交至学院教学办08B210)。
2.学院遴选(3月4日至3月15日)
学院组织专家开展评审遴选工作。学院应充分考虑专业建设布局、两性一度要求、一流课程评审标准、任课教师教学认可度以及教师个人成果积累和综合素质等情况,遴选推荐优质课程。学院遴选后,须公示遴选评审结果。
3.学院打磨(3月16日至3月29日)
学院成立一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教学院长任组长,负责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不少于2轮的材料打磨和质量提升工作,并向教务处提交每轮打磨的专家修改意见及教师修改情况说明。
4.材料提交(3月30日)
学院于3月30日上午10点前提交经评审修改后的相关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提交内容
①线上课程:申报书、课程数据信息表、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校外评价意见。
②线下课程:申报书、教学设计样例说明(以节段为单位撰写)、最近一学期的教学日历、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考核)及答案(成果等)、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成绩分布统计、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以章为单位撰写)、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近两学期的教务系统截图(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均需提供)。
③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申报书、教学设计样例说明(以节段为单位撰写)、最近一学期的教学日历、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考核)及答案(成果等)、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成绩分布统计、最近两学期的学生在线学习数据(课程平台导出)、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以章为单位撰写)、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近两学期的教务系统截图(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均需提供)。
④社会实践课程:申报书、教学设计样例说明(以节段为单位撰写)、最近一学期的教学日历、最近一学期的社会实践考核作业及学生代表性的实践报告、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成绩分布统计、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以章为单位撰写)、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社会实践所在地相关机构的评价、近两学期的教务系统截图(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均需提供)。
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申报书、教学指导资源、实验指导资源、课件、测试卷。
(2)提交要求
①将《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汇总表》excel版以及“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五类课程要求提供的材料电子版发送至教务处邮箱;
②以上所有材料均须以学院为单位提交,不接收教师个人提交。
5. 学校评价(4月上旬开始)
学校组织有关专家,按照五类课程建设标准对学院推荐课程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课程申报质量,增强所有参与老师的获得感。
若教育部最新文件中工作时间、流程与学校安排出现冲突,学校将根据最新文件调整。
附件:(附件所有材料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相关材料,第三批认定通知下发后替换最新材料)